摘要:据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介绍,受房地产信贷紧缩政策影响,2012年,房地产直接融资占比快速上升,其中,地产基金规模预估有近千亿元,而信托则达到7000亿元以上。
文/来源:王松才
不断收紧的地产调控反而令房地产基金加速发展。高和资本于近期以7.9亿元收购位于上海静安区核心位置写字楼中华企业大厦,这是高和资本在上海的首个项目收购。
据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介绍,受房地产信贷紧缩政策影响,2012年,房地产直接融资占比快速上升,其中,地产基金规模预估有近千亿元,而信托则达到7000亿元以上。
高和资本是中国首支人民币商业地产基金,在进入上海前,已在北京三环内核心区域完成五个商办物业项目收购,其中四个项目完成退出。 2010年,高和资本以近20亿元收购金澳国际项目是当年北京最大商业地产并购案。
近日,高和资本与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,上海在中国一线城市中,已率先进入到房地产“存量时代”,即二手房交易量将远超一手住房,城市核心区域几乎没有新的土地入市,核心区域商办物业已近饱和,而房地产市场将进入结构化调整。
报告显示,未来上海规划的总体格局是以基本商务区为核心引领,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园区等为转型亮点,以其他商务用地为基础支撑。
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现有已经明确的建筑量,核心区域如静安区未来的供应量为零。此外,上海市政府规划至2020年,上海市的基本商务区聚集度将明显提升,占全市商务总量的80%以上。
一方面上海核心区域商办物业已趋饱和,但另一方面,商办物业市场也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均衡。
例如,上海静安区近年入市五大超甲级写字楼,业内称为静安金五星写字楼,租金均在10元/平方米/天以上,但是,这些超甲级写字楼周边却多为租金在 4元/平方米/天左右的乙级写字楼,市场上缺少乙级与超甲级写字楼之间的精品写字楼。对此,静安区政府近年提出楼宇经济概念,即通过对旧楼改造提升楼宇价值,吸引更优质企业入驻。
如高和资本所收购中华企业大厦,十年前曾吸引欧莱雅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入驻,但随大厦日渐老旧,欧莱雅等企业陆续迁离。高和资本收购中华企业大厦后将项目更名为静安高和大厦,并将斥资亿元人民币,对大厦进行内外整体改造,以提升大厦品质,吸引更优质的租客。大厦的改造有利于提升区域形象,而在优质企业进驻后,政府税收也会增加。这是一种存量时代多赢的商业模式。
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认为,过去十年,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城市化的推动下,主要以快速开发为主导,但随着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新供应土地越来越少,商业配套几近饱和,一线城市已进入以存量房交易为主“存量时代”。而类似黑石、铁狮门等基金化运作模式,将在存量市场中,迎来快速发展机会。
其实,早在2003年前后,摩根斯坦利、黑石等外资基金便开始收购多个上海核心区域写字楼和服务式公寓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摩根斯坦利对东海广场的收购。不过,这些收购大多属不良资产并购,或烂尾楼收购。而且,在当时还没有人民币基金这种形式。
基金对已经建成并使用多年的商务楼宇收购、改造,重新定位出租,提升价值后,再卖给投资者这一形式,早已是欧美商办物业市场的一种普遍运作模式。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当年铁狮门收购纽约了洛克菲勒大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