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   招贤纳士  

创新房地产2015正当时

高和·2015年03月15日

目前房地产最热的话题是创新,SOHO的潘总刚刚做成3Q的样板间,毛大庆就要创业做中国版的We Work,很多人都在猜测谁能胜出?我却想聊聊另外一个问题,我们为什么要创新?怎样的创新才能成功?
 
先从2014年我们艰难的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开始聊起吧。去年我们推出了高和宝和Hi Work两个创新产品。高和宝是一款私募REITs产品,它兼有了股的高收益及债的低风险。这一创新使千万元资金量级才能投资的核心商业不动产门槛骤降到5万元。金融创新的核心是要找到良好的底层资产,高和宝的底层资产是位于北京东南三环的蓝峰大厦,是去年北京租金上涨最快的写字楼(上涨了75%)。
 
Hi Work是写字楼品牌,主打的是快乐办公。强调舒适、创意、沟通的3C理念。许多人不愿意去办公,因为路上堵车心烦,中午吃饭还发愁,工作时压力大又没地方放松。而由Hi Work理念打造的蓝峰大厦,未来有三条地铁线交汇于此,怕堵车,咱可以乘地铁;蓝峰大厦还专门引入了一家军需特供的员工食堂,所用的原材料都是放心食材;在蓝峰工作累了,还可以到楼下的口袋公园走走,看到是邱志杰大师高达6米的黄铜制成的挂满汉字的气候树,或者到屋顶的 Hi Talk 空间转转,既有置身户外的自然屋,也有能模拟海底景观的电子屋,这也许是北京最具创新氛围的头脑风暴会议室。Hi Talk 还把京城最有创意的创客们聚拢在一起,因为这里有快乐的party空间,有创新的创客说沙龙。下班了如果心情还很沉重,路过大堂看看吧,仰望公元5000年倒计时钟,就会觉得我们争分夺秒多么得可笑,不如放松些回家享受生活吧。
 
这些都是小的创新,不是“从o到1的颠覆式创新”,只能算是“补丁式创新”,但团队还是非常自豪,因为我们自发地追赶着互联网的快车。然而
如果没有地产行业的大幅波动,也许我们的创新还停留在图纸上;
 
如果没有感觉到强大的外部压力,也许我们的创新还是嘴上说说;
 
如果没有互联网思维的产业洗牌,也许我们的创新永远的停留在未来。
 
可见,创新的动力来自行业的压力,互联网的冲击等,但更重要的是内心改变的愿望。
 
怎样的创新才能成功?有两个朋友的观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,一位是原地产投资界大咖—海航投资的负责人,转身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,他也超过四十了,他说最大的压力不是精力不足,而是创新的思维不足,他的法宝是一年读了30多本互联网名著,现在日常工作居然已能得心应手,三年前的亏损公司摇身一变之后估值已到50亿。另一位是原地产界年轻俊杰—华贸地产的董事,转身进入消费金融,期间还当了一年的京东副董事长。他认为颠覆式创新能够成功只有两类,一是光着脚的创业者,二是资源合作的三段论结构。啥叫三段论结构呢?就是股权中有资源的企业、集团高管团队和外聘的创业团队各占三分之一。他极不看好传统企业的所谓自发转型创新,有三点原因造成失败概率很大,原领导者的思维惯性、原有体系的掣肘以及创新团队激励不足。因为传统行业与IT企业很大的区别就是对人才的认知不同,前者把人才多放在嘴边,后者则放在心上。他讲的不一定就科学,但对比京东和苏宁确也觉得很是真谛吧。我又追问他,你地产互联网都深度涉足了,到达有啥区别?他讲了许多不同,话音一转语速快速提高了,“互联网企业的人就像打了鸡血,我们所有人都过年后初四就上班,每天工作是早九晚九没有周末”。
 
说道中国经济,我不像许多朋友那么悲观,甚至从企业发展的微观层面讲我还有信心。这来自于两方面的力量,一是反腐打掉了白手套,使权贵们腾出了大量的经济空间给市场化的民营资本;二是互联网将重新洗牌所有行业,会挤出更多的机会。
 
几年后地产界的朋友们会忘掉2014年的种种艰难,记住的将是创新的热情。
 
地产创新2015年正当时。
作者系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
 
大悦春风里
大悦春风里
融中心
融中心
高和·欧陆广场
高和·欧陆广场
新街高和
新街高和
静安高和大厦(中华企业大厦)
静安高和大厦(中华企业大厦)
高和云峰
高和云峰
高和蓝峰大厦(丹阳大厦)
高和蓝峰大厦(丹阳大厦)
隐私声明   法律讯息   ©高和资本版权所有  津ICP备10201266号-1